特色小镇的“三大病”与发展“三要诀”
  2017年,特色小镇作为招商引资载体,作用日益重要。但出现了招商企业领域分散、项目细碎化、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,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。近日,中央媒体新华社对全国特色小镇进行了深入调研,发现了特色小镇“三大病”,并提出了培育特色小镇的“三要诀”,是当前火热建设特色小镇中的一个冷静思考。
  自国家出台鼓励政策后,特色小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但经过深入了解,不难发现有些地方依靠政府部门打造“政绩小镇”;有些特色小镇建设成为房地产商制造新库存的新手段,“房地产化”明显;还有些地方重“形”轻“魂”,特色小镇特色不足。
专家提醒,对特色小镇“不特”现象应提高警惕,谨防异化。必须遵循规律,有重点、有特色地发展,不能一哄而上。应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,政府应做好支持和引导,不可大包大揽,更不可越俎代庖。

特色小镇三大病

  目前,特色小镇建设,上至省级下至县级,各地政府都在通过投资、补贴、奖励等方式展开特色小镇建设。但一些特色小镇在建设中,易受政绩驱动,演变为“任务工程”。

1、急于求成,易流于“任务工程”、“形象工程”。

  一些省份已创建出各自的特色小镇名单,并下达具体任务,对未完成年度投资指标的特色小镇采取“摘帽子”措施。有的地方,简单运用行政命令,发布相关政策,规定特色小镇建设的特定时间、数量以及规模。各地出现一批基金小镇、一批健康养老小镇、一批机器人小镇,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具备产业基础的“跟风”。

2、盲目跟风,一堆“糊涂账”。

  贯通通过对西部部分特色小镇的分析研究发现,当地政府负责人都表示,对于小镇的发展很迷茫,现在只是请外包企业和高校做好了前期规划。准备招商引资,如何配置相关产业链条仍未考虑清楚。

3、行政干预不当,阻碍市场主体发展。

  部分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时,易按照自己的主观思维方式去创造市场,导致运营主体错位,违背市场规律。有些政府或部门,尽管意识到“政府投资、招商引资”等传统做法不适用特色小镇,但“政府招商”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大的改观,表现为招商企业领域分散、项目细碎化现象严重、核心产业不突出等现象,造成实质上的运营主体缺失。一些小镇还在组建开发公司,而另一些小镇尽管有名义上的市场化主体,但管理运营受政府影响仍然比较大。


特色小镇三大偏离

1、基础配套不足。

   西北某省拟建设旅游文化类特色小镇,然而在配套设施建造上,小镇连一家能像样接待游客住宿的宾馆都没有,更谈不上旅游服务标准、旅游品质。有的小镇离市中心太远,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、带动当地就业能力弱、人才储备不足等诸多问题。


2、中西部一些地区举债建设,风险加大。

   贯通在研究中发现,中西部地区对基础设施投资、景区设施建设的投入需求巨大。一些地区政府性债务率高企。
   西部地区某县为例,该县具有较好的生态旅游资源,正在规划建设相关旅游步道和自行车道,总里程达46公里。这样的项目投入巨大。但由于游客数量较少,建成后利用效率短时期内不会太高,产生的现金流难以支撑债务偿还。

  一些专家提醒,如果各地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和市场可能,合理把握项目建设规模,今后政府性债务将持续攀升,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将难以避免。

3、小镇建设重“形”轻“魂”。
   西北某市提出重点建成6至10个特色小镇。在当地老街周边可以看到:一边是以高档住宅社区、城市综合体为主的大量房地产开发楼盘建设如火如荼;另外一边8处古老的清代园林式建筑正在面临被拆迁的命运。
  有专家表示,小镇仍以房地产思维规划和建设,没有“让路”给这样少有的文化遗产,反而摒弃重建。就算建好的小镇,也无任何特点和文化积淀。


培育特色小镇“三要诀”


 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表示,在特色小镇的培育过程中,政府要进一步厘清与市场的边界,既要积极规范引导地方做法,做好政务生态系统、创业创新生态系统、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打造,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市场主体的作用,不要大包大揽。

1、首先,要转变管理观念,提供“店小二”式服务。

2、其次,培育创新创业高地,吸引人才“筑巢”。

3、再次,既要实现发展环境留人,又要做到生活环境留人。


特色小镇的专家建言:什么样的特色小镇才是对的?

    有专家表示,特色小镇要聚合产业、文化、旅游、社区功能,融合生产、生态、生活;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小而美,大而全就不是特色小镇了。随着城乡资源和要素的双向流动,具有历史文化、乡村风貌、民族风情、青山绿水、传统建筑等的特色小镇,正越来越显示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势,承接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。同时,特色小镇建设也是经济融合和共享发展的需要。特色小镇能承载互联网、农业、养老、旅游、文化、大健康、环保、时尚、民宿等产业,能扩大就业和吸引农村人口、城市人口居住,是聚集新经济发展的新兴基地。

   贯通建议特色小镇建设要遵循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结合自身特征,找准产业定位,科学规地特点、符合发展大趋势的新业态新模式,借助知名企业提高本地产划,挖掘产业特色、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。同时,要摸索建设适应本业水平,注重通过理念创新、产品创新、服务创新打造持久性的小镇品牌。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