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上半年河南楼市是啥样儿

 

2014年中国楼市走势预测可谓是五花八门,但这次市场主调与以往有所不同,楼市唱衰派似乎占了上风。在这种背景下,各地政府为了促进地方财政和楼市的回暖,也是频繁试探政府的底线,然而政府却对此十分冷静,中央政府似乎已经明白市场主导下的楼市不用过多干预,也明白了促进民生发展绝对不能靠房产来解决的事实。楼市到底怎样,似乎看到了软着陆的光辉愿景。

 

除了一线城市北上广,我们确实有必要来看看三四线城市的走势,尤其是值得关注的是随着“城镇化”理论市场下的楼市到底是不是希望的方向,我们来看看人口最集中的中原地区河南的楼市是啥样儿吧。

 

全国楼市数据:

统计数据显示,2014年上半年,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为48,365万平方米,同比跌6.0%。商品房累计销售金额为人民币31,133亿元,同比跌6.7%。六月的销售提升缩窄了累计销售的同比下跌。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为人民币58,913亿元,同比上升3.0%。从国内贷款的投资资金来源为人民币11,293亿元,同比上升14.1%。从定金和预付款的投资资金为人民币14,253亿元,同比跌9.4%。六月国内贷款的同比增长有所下跌,对房地产板块来说应该有负面影响。累计新开工面积为80,126万平方米。同比跌16.4%。2013年和2014年的新开工面积的差距正在缩小。所有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放缓,我们维持房地产行业“中性”评级。

 

郑州楼市数据: 

2014年6月份,郑州市区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128.96万平方米,同比上涨20.39%;商品住宅批准预售面积104.75万平方米,同比上涨134.69%;非住宅批准预售面积24.21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61.25%。

商品房销售7850套(间),销售面积84.69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6.67%,销售均价9441元/平方米;

其中商品住宅销售6368套(间),销售面积63.65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3.32%,销售均价8045元/平方米。

非住宅销售1482(间), 非住宅销售面积21.04万平方米,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.45%;非住宅销售价格为13665元/平方米。

二手房共成交3497套(间),成交面积30.45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4.33%,成交均价7113元/平方米;其中住宅二手房共成交3427套(间),成交面积29.94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1.82%,成交均价7005元/平方米。

总体来看,郑州楼市到了6月份依然处于下降趋势中,预售库存逐渐拉大,销售价格整体下跌,但从跌幅来看并不明显,处于一种合理的范围内。从河南人的从众心理来看,可能是观望因素所致,一旦舆论环境较好,郑州楼市一旦进入井喷销售,预计将会实现大逆转。

 

信阳楼市数据:

2014年6月前,信阳上半年商品房成交总套数为11796套,较之去年同期的12036套减少了240套,同比下滑了2%;2014年上半年信阳商品房成交面积为1325132.08平方米,较之去年同期的1287667.49平方米,增加了37464.59平方米,同比增加了2.9%;

据相关数据统计,今年前6个月信阳商品房成交均价分别为1月3721元/㎡、2月3801元/㎡、3月3907元/㎡、4月3942元/㎡、5月3985元/㎡、6月4038元/㎡。(以上数据不包含别墅、写字楼、公寓),为什么全国楼市,唯独信阳成交均价却稳中有增呢,业内评论的理由说信阳是著名的生态宜居之城、旅游之城、创业之城,毫无疑问会成为潜在购房者的置业首选地,给信阳楼市提供了持续旺盛的刚需群体,且县区进入信阳市购房需求加大,刺激地产行业。如果下半年没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,信阳房地产市场或将依然稳中有升。

 

鹤壁楼市数据:

据鹤壁楼市网不完全分析统计,2014年1-5月份,鹤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208903万元,与同期相比增加了18.7%,其中住宅开发投资额为178977万元,与同期相比增加33.5%。

其中1-5月份,鹤壁房地产房屋施工面积为528.34万平方米,与同期相比增加2.0%,其中新开工房屋面积为91.66万平方米,与同期相比增加了36.0%;1-5月份,鹤壁房地产房屋竣工面积为38.91万平方米,与同期相比减少了12.2%;1-5月份,鹤壁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面积为53.29万平方米,与同期相比增加了27.9%;1-5月份,鹤壁房地产商品房销售额为165303万元,与同期相比增加了18.1%。1-5月份,鹤壁房地产施工项目数为311个,与同期相比增加1个,其中,新开工项目数为88个,与同期相比增加8个。

总体来看鹤壁楼市成交处于稳定增长状态,尤其是市场新开工面积稍微减少,但销售面积却增长了近30%,就鹤壁当前市场来看,总体存量并不大,这决定着鹤壁的住宅销售价格也是稳步增长,住宅市场同信阳一样看好。

总体看,三四线城市在楼市唱衰的环境中,依然能够逆势增长持稳,说明人口和城镇化的因素的确给楼市注入了强劲的力量。

 

 

返回